中文English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机构 > 火博体育 > 地方情况

广西桂平探索“四化模式”
大力发展现代设施渔业

日期:2023-12-22 作者: 来源:农业农村部火博体育 【字号: 打印本页

  桂平市作为传统淡水渔业养殖大县,近年来聚焦精准化用地、设施化养殖、标准化管控、产业化经营,大力发展集约高效的设施渔业,以设施升级促产业提升,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,助推乡村产业振兴。2022年12月,桂平市获农业农村部认定为“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”。2023年前三季度,全市设施渔业产量11942吨,同比增长20.83%;产值8.55亿元,同比增长6.91%。

  一、探索精准化用地模式,保障设施渔业发展土地需求

  坚持集约高效用地,破解土地利用碎片化问题。一是建立农业用地精准摸排机制。组织相关部门、乡镇、协会会员等开展摸底排查,统计收集本市的设施农业用地情况,掌握数量和规模,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基础数据,全市初步摸排统计出发展设施农业实际可利用土地共9.26万亩。二是建立功能用地精准分区机制。出台桂平市“十四五”渔业发展规划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等文件,分类规划养殖水域、滩涂,明确禁养区、限养区、养殖区,稳定基本养殖面积。在设施用地功能分区基础上,筛选出适合发展高密度设施养殖淡水鱼的地块,在产权交易专业平台发布招商、竞拍信息。三是建立设施用地精准激励机制。出台扶持政策,有效利用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,对符合“两种两养”特色产业发展的现代化渔业示范场、休闲渔业用地、健康养殖示范场等予以资金扶持,推动行业协会向外地同行宣传桂平市渔业政策“好口碑”,形成“引进一个、建好一个、带动一批”的“乘法效应”。目前,全市设施渔业领域招商引资签约项目5个,意向投资金额4.4亿元,涉及土地697亩。

  二、探索设施化养殖模式,推动渔业转型升级

  因地制宜利用闲置坑塘、废弃矿区、庭院空地,通过升级传统养殖基地设施设备,推动“鱼虾上岸”、“庭院养鳖”,实现传统水产养殖向设施化高密度养殖转变。一是探索“跑道”+“陆基圆形池”养殖模式。建设养殖“跑道”,采用增氧推水和废水处理系统实现循环用水;建设陆基圆形池,通过“水面上方进水—池底中间排污—尾水经处理后循环使用”形成生态循环系统。两种养殖模式水质可控、排污可控,占地面积小、产量高,实现生态与效益双赢。“跑道”养殖每立方米年产水体鱼类超过100公斤,是传统养殖产量的4—5倍。目前,全市共建成陆基圆池444个,“跑道”227条。二是探索“仿野生生态”黄沙鳖养殖模式。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地搭建仿野生生态场景,建池养鳖发展“庭院渔业”,稳步推动黄沙鳖仿生态养殖提档升级。大力推进“桂平黄沙鳖”区域公用品牌建设,开展绿色食品认证。目前已建成黄沙鳖养殖示范场8家,总面积1.24万亩,年产量达6500吨,产值7.8亿元。

  三、探索标准化质量管控模式,实现渔业发展规范有序

  以标准化质量管控为抓手,捍卫舌尖安全,守护一方碧水。一是养殖产地检疫备案。把好产前种苗“准入关”,实行水产苗种生产许可、苗种产地检验制度,组织开展水产苗种检疫并进行备案登记,对检疫出现阳性的苗种全部依法处置,实现水产苗种生产经营规范、秩序良好。二是养殖生产全程监督。把好产中质量“安全关”,对规模以上养殖企业、合作社等全部纳入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,从引种、驯养、投入品记录等生产过程到终端购销全程台账化管理,实现企业可自查、产品可追溯、质量可监管。三是尾水排污分类处理。把好产后尾水“处理关”,通过标准化池塘改造、工厂化养殖、进排设施建设与改造,探索实行“三池两坝”尾水处理模式、滤食性鱼类养殖等多种形式尾水处理模式,有效解决了养殖尾水直排污染问题。

  四、探索产业化经营模式,提升水产品市场竞争

  积极探索渔业合作经济,培育了一批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,极大地提高设施渔业的总体效益。一是行业组织共建。依托渔业养殖协会扶强壮大龙头企业,引导私营企业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、个体养殖户抱团发展,形成各方紧密联结、分工协作、利益共享、风险共担的行业组织发展格局。目前,全市拥有水产养殖企业、家庭农场、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526家,经营全市90%以上的水产养殖面积,产业化、组织化、规模化程度达到较高水平。二是人才技术共享。与湖南师范大学合作建立“博士工作站”,与广西大学、广西农业科学院、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校合作攻关稻虾养殖、水产健康养殖等关键技术。建设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,形成“自治区有科研机构—县市有专家—乡镇有农技站—村组、基地有科技示范户”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。三是联农带农共富。以“资产盘活”为核心,以龙头企业、合作社为牵引,带领农户以土地、滩涂、池塘经营权或者劳力务工等方式入股并获得分红。通过引领示范,目前累计建成种养稻虾田面积5.87万余亩,直接通过土地流转带动群众每年户均增收600元;辐射带动超150多户脱贫户自主发展稻虾种养面积约4180亩,直接带动脱贫户亩均增收3000元。